教学信息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模块简介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模块简介

1.机电产品声振分析与监测模块

模块名称

机电产品声振分析与监测

模块负责人

伍  星

职称

教授

模块教师

李功宇

职称

教授

刘  畅

职称

工程师

贺  玮

职称

副教授

潘  楠

职称

助教

柳小勤

职称

副教授

刘  韬

职称

讲师

肖正明

职称

讲师

模块课程名称

工程结构动力分析及其应用

高级三维建模技术

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机械噪声测量与控制

产品声振分析综合实验

模块介绍

本模块是基于对机电行业特色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而构建的,开设的课程涉及当今主流三维软件的产品高级建模设计方法、工程结构动力分析与有限元分析技术和以大型精密机电设备安全运行为目标的现代监测诊断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内容涵盖了现代机电行业从产品三维动态设计仿真到设备运行状态监测的完整技术过程。

本模块依托我院已有的测试与控制技术、振动和噪声等专业实验室,以及机械信号处理与故障诊断实验室,拥有国内先进的半消声室、比利时LMS公司著名的Test.Lab振动噪声测试系统及分析软件、美国NI公司的PXI总线高速测试设备、旋转机械故障模拟综合试验台等,可为学生提供一个覆盖学科领域广、高水平的探索研究型工程实践平台。

在本模块教师的指导下,可促进和提高学生在产品设计、结构运动及动力分析、噪声测量分析以及设备运行状态检测诊断等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为企业培养出能胜任机电产品设计或设备管理与维护方面的专业人才。


2. 光机电液一体化模块

模块名称

光机电液一体化

模块负责人

袁锐波

职称

教授

模块教师

杨尚平

职称

教授

蒋红海

职称

讲师

刘美红

职称

教授

孙春耕

职称

讲师

张晓龙

职称

副教授

周陶勇

职称

讲师

郭瑜

职称

教授

那靖

职称

讲师

模块课程名称

液气压伺服控制

流体密封技术

运动控制实用技术

有色冶金设备液压技术及应用

光机电液一体化综合实验

模块简介

现代机械系统设备已发展成为集光、机、电、磁、声、热、液、气、算于一体的技术系统。而光机电液一体化是由光学、微电子、信息和机电及其相关技术交叉与融合而构成的综合性高新技术,涵盖了传感器技术、数据采集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流体传动与控制技术、伺服控制技术等重要技术,由此成为现代机械系统设备设计、制作、使用、维修的基础和支撑技术。其具有鲜明的学科和专业特色,涉及国防军事、航天航海、工程机械、机床、汽车、冶金等轻重工业的众多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广泛的运用基础。

本模块课程主要讲授光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及其工程应用。 通过本模块课程学习,学生将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传感器、液压气动元件、运动系统、控制系统的设计制造及开发能力;掌握数据采集及信息处理能力;光机电液一体化工业产品设计开发的工程能力。


3. 机器人技术模块

模块名称

机器人技术

模块负责人

尹志宏

职称

教  授

模块教师

张文斌

职称

副教授

伞红军

职称

讲  师

刘孝保

职称

副教授

李文国

职称

讲  师

高贯斌

职称

讲  师

龙  威

职称

讲  师

模块课程名称

机器人控制技术

机器人传感技术

机器人机构设计

32位控制器开发

机器人综合实验

模块简介

机器人技术是一门高度交叉的前沿学科,涉及力学,运动学、机构学,生物学、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电子技术、人工智能等诸多学科,是综合性很强的技术。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对机器人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基本熟悉机器人技术的及其发展状况,使学生掌握机器人机构设计、运动分析、控制的技术要点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


4. 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模块

模块名称

轨道交通工程机械

模块负责人

黄亚宇

职称

教授

模块教师

刘泓滨

职称

教授

何  伟

职称

副教授

姚廷强

职称

副教授

王立华

职称

教授

阴艳超

职称

副教授

模块课程名称

轨道交通工程机械设计技术

轨道交通工程机械制造技术

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概论

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故障诊断与健康维护

轨道交通工程课程设计

模块简介

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模块方向以国内外铁路运输系统、城市轨道交通及有关系统为主要领域,培养轨道交通路轨建设和维护设备的设计、制造、工程应用、维护与服务、管理和营销等的本科人才。

本专业方向以昆明中铁为行业领先技术、实践教育基地和人才市场需求支持为联合培养的支撑和引导,我院负责组织生源和理论和有关实验教学,昆明中铁以大型养路机械培训中心和人力资源部为责任和联络单位,我院以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研究所为责任和联络单位并向其它部门拓展。

生源安排以替换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研究所负责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模块为基础,从大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中双向选择确定,学生人数初步设定30人,昆明中铁将与进入本专业的学生签订劳动就业预约协议,联合培育期内学校认真并达到昆明中铁就业要求的学生将获得昆明中铁就业机会(非211、985学校唯一机会)并将向国家铁路局及各大地方局推荐就业。学生的双向选择主要包括学生报名和企校联合遴选组遴选(在校综合评价和面试)。


5. 绿色设计制造工程模块

模块名称

绿色设计制造工程

模块负责人

何晓聪

职称

教授

模块教师

曾凯

职称

讲师

谢金葵

职称

讲师

丁燕芳

职称

讲师

模块课程名称

绿色设计制造概论

材料连接新技术

绿色设计制造可靠性分析

绿色加工工艺

材料连接新技术实验

模块简介

本专业模块通过特色理论课教学和充分的实践环节,培养具备人类科学发展理念、装备绿色制造理念,掌握装备绿色设计制造基础知识,特别在材料连接新技术方面有较强的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部门从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内的绿色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6.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模块

模块名称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模块负责人

张宇

职称

教授

模块教师

柯建宏

职称

副教授

王学军

职称

讲师

高艳

职称

副教授

杜茂华

职称

副教授

李珊

职称

副教授

许平

职称

副教授

模块课程名称

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

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

特种加工技术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模块综合课程设计

模块简介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模块是在原机自专业本科“现代制造技术”模块的基础上优化调整形成的,原模块设置并运行了多年,一直是机自专业本科学生优先选择的模块之一,近两年来(2008、2009级)该模块的学生人数都突破了80人,模块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也较高,模块建设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模块综合考虑机械工程本科专业学科的发展、就业需求、我校机械工程本科专业的定位和实际情况,围绕现代制造技术及装备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设置了《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特种加工技术》、《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和《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四门专业模块课程,辅以2周的模块综合课程设计。模块课程的设置充分考虑了模块课程之间的衔接、模块课程内容优化,以及模块课程与本专业先期课程的关系。增设《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课程,在先期课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基础上,重点讲解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应用等,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机械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应用能力;制造技术与制造装备密切相关。增设《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包含了金属切削机床、数控机床、组合机床的传动设计和主要零部件的设计,以及金属切削刀具设计等内容,是对先期课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深化和应用,并有效支撑模块中制造技术装备的内容。2周模块综合课程设计主要锻炼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7. 机电系统设计模块

模块名称

机电系统设计

模块负责人

杨晓京

职称

教授

模块教师

董为民

职称

教授

吴涛

职称

副教授

李浙昆

职称

教授

李富玉

职称

讲师

樊瑜瑾

职称

教授

马武兴

职称

讲师

模块课程名称

机电系统设计

PLC机电控制系统设计

计算机控制技术及仿真

机电设备电气控制

机电系统控制技术综合实验

模块简介

机电系统设计模块是培养从事机电一体化系统、机电控制系统设计、开发、应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人才被国家列为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就业领域宽。目前,大多数企业已广泛使用先进的机电一体化装备、自动化装备。企业对各种机电系统设计与控制的应用人才都有大量需求。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都比较好,充分适应社会需求。

机电系统设计模块综合了机械、电气、自动控制、检测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符合机电学院学科发展方向,依托两个院级创新团队“机电装备集成开发创新团队(负责人董为民教授)”和“机电系统理论研究及应用创新团队(负责人李浙昆教授)”。具有较强的学术和科研实力。模块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主持企业委托项目上千万元。获校级教学成果奖5项。










8. 机电系统控制模块

模块名称

机电系统控制

模块负责人

王庭有

职称

副教授

模块教师

蔡晓明

职称

讲  师

舒大文

职称

教  授

胡曰博

职称

副教授

彭用新

职称

讲  师

王瑞杰

职称

副教授

任  伟

职称

讲  师

模块课程名称

可编程控制器高级应用

计算机监控软件设计

工程机械及控制

矿业装备及自动化

机电系统控制课程设计

模块简介

培养目标:高水平适应性强的机电液一体化开发应用型人才。在学生已修完前期公共基础课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学生理论水平,同时加强实用技术传授,结合具体对象和系统,结合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需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获得在综合考虑机电液各种因素前提下进行系统综合与优化的能力,成为真正的机电液一体化开发应用型人才,成为具有相当的理论水平,又对课程涉及的具体系统有相当熟悉程度的开发应用型人才。